回忆
守望香樟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同学马宁并纪念曾经的青春附中
那时的附中,前望麓山,后依湘江。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开篇名句:“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那是青春激荡的地方。
在一众追风的少年中,你是那么引人注目。一袭海魂衫是你的最爱,虽没见过真正的大海,你的心却高飞在自由的波间。阳光英俊的你往往是女生们聚焦的中心。而你正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与班上一美少女“宝哥哥”、“林妹妹”地互称,引得同学们艳羡不已。
你和我的家相距很近,从初中到高中,我们一直同班。因为离校较远,我们都在校寄宿。晚饭后我们常去湘江边散步,看渔民张网捕鱼。或者登上附近的凤凰山,看西天的晚霞和江心的点点白帆。那时的我们,沐浴在和煦的风里,追逐着青春的梦想。
你曾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带着我们做操、打球。我俩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看军事题材的书籍。记得有一本关于海战的书,我俩相互传看,经常谈论,眉飞色舞。
每到周一,王曼筠老师总是踮起脚尖,在讲台上微笑着问道:“同学们啊,生活速记写好了吗?”我一直为自己干巴巴的文字苦恼着,直到有一天晚自习时,我偶然翻看了你的文章。你长于写景抒情,想不到你的笔下竟是草木含春,风情万种。我于是顿悟:原来鲜活的文字来源于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用情的描述。从此我的作文有了起色,王曼筠老师的红圈圈也多了起来,还经常会有鼓励和点睛的批注。写得好一点的文章,王老师会要我们用毛笔写在大大的白纸上,贴在教室走廊两边的墙上,后来还专门编辑成册。
附中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之间是一个很大的花坛,种植了各种颜色的菊花。办公楼是一幢红墙的苏式建筑,后面有一小片空地,生长着一丛丛的细竹。我们常去那儿,摘一枝细细的竹,握在手中比剑。你总是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挥剑,进退间都是剑客风范,仿佛是佐罗再世。
附中注重的是学生的素质培养,学习氛围是比较轻松的,课余活动也丰富多彩。且不说学校组织的学工、学农,班上还经常会组织各种活动。初春,我们会泛舟烈士公园人工湖上;盛夏,我们登上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深秋,我们于爱晚亭畔,赏秋叶红透;隆冬,我们在香樟树下,任雪花飞舞。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是1983年9月23日,那天中午,你和黄卫同学去湘江游泳,却化入了江水之中。打捞起你们已是下午,天空也阴沉下来,细细的雨无声地飘落。我们抬着你俩返校,一路上我紧握着你的手,感觉到的只有透骨的冰寒。
你就这样离去,将短暂的青春浓缩,永远地定格在了附中。很长一段时间,我木然于生命的脆弱,心也变得空空荡荡。但我相信,你从未远去。记得你给自己取的英文名是Morning,每日清晨,当阳光在浓密的香樟树上闪耀,折射出来的不都是你灿烂的笑容么?
Good morning! 见或不见,你在那里,守望香樟。念或不念,心在那里,不增不减。
岁月如不息的波浪,淘尽了生命之沙,留下的都是铭心的悲欢。那些熟悉的名字,陪伴着我穿过成长期的风雨,在我的心灵深处为我永撑着不倒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