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深耕教研,共促成长——长沙市基础教育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湖南师大附中)研修活动顺利举行

附中生物教研组
2024年05月25日 13:49
图片

新进教师考核课暨见习课

2024年5月23日,长沙市基础教育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湖南师大附中)研修活动暨湖南师大生科院2021级本科生及2023级教育硕士教育见习活动、湖南师大附中2024年新进生物教师考核课在湖南师大附中会议厅顺利举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活动由湖南师大附中生物教研组副组长、高一年级备课组组长周娈老师主持。

图片

新进教师考核课

图片

1

图片

2024.05.23

图片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彭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彭宇老师执教的内容是《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彭老师本节课以桦尺蛾种群命运变化导入,带领同学们深刻理解进化的本质。通过对桦尺蛾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分析,构建相关模型并予以应用。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桦尺蛾种群变化相关数据,直观得到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加深学生理解。

2

图片

2024.05.23

图片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陈宇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陈宇星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陈老师本节课以达尔文对大彗星风兰的传粉动物的预测导入,带领同学们重新体验达尔文对兰科植物的探索之路。通过对兰科植物结构的观察和进化性特征的材料分析,推测兰科植物的生存策略,理解协同进化的定义和结果,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并补充生物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加深学生理解。

图片

听课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次展示的两堂见习课为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新进教师考核课,湖南师大附中副校长苏建祥,课程与教学处副主任王建,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周大勇,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尚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向阳,教研组组长杨群英、副组长周娈到场指导,生物教研组大部分老师、师大生科院2021级本科生及2023级教育硕士到现场观摩听课。

图片

互动交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两位授课老师简单介绍教学设计思路之后,生科院的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疑惑,“如何处理教材,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何设计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师生互动?”“重构教材需要注意些什么?”“搜集备课资料有哪些途径?”。在与两位授课老师的高频互动下,让同学们真正到达教师备课、授课、评课的原生态现场,有效促进了其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图片

评课环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课程与教学处王建肯定了生物组的成绩和教学水平,并提出要彭宇老师和陈宇星老师注意课堂小结和上下课礼仪等建议。

生物组的三位青年教师代表李慧、贺俊、田静乐分别从“三导四学”在两堂课中的应用,模型建构对教学的帮助以及对教材和科学史的充分挖掘,谈了对自己教学的启发,也对两位老师时间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

评课文稿

图片

李慧

首先,彭老师和陈老师的这两节课都是契合附中一直以来倡导的“三导四学”教学范式的,“三导”是指“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督导”,“四学”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例如两堂课都有体现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提出疑问,课中带着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后带着任务继续学习,延伸课堂。再比如,两位老师的课堂中都有诸多让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陈老师更是把实验材料搬到了课堂,让学生观察百合和蝴蝶兰的结构,亲身体验,激发思考。在附中任教的快两年时间里,通过听备课组前辈们例如师父李尚斌老师和吴晓红老师等老师们的课和自己亲身实践,其实我对“三导四学”的教学范式也有了比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课堂确实不能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协作、辩证分析、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等核心素养。

其次,在听完这两堂课后我总结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情境,一个是逻辑。逻辑联系紧密的情境线更能引导学生抓住课堂主线,符合教材编写逻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第一堂课彭老师以桦尺蛾的命运作为情境线串联整个课堂,直指生物进化的实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且使用模型,注重科学思维的提升。陈老师的课堂以兰花授粉过程的变化作为主线,从植物过渡到动物再过渡到无机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协同进化的概念及意义,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实践,将“三导四学”模式体现得非常好。

另外,在听完两堂课后我也有自己一点点不成熟的建议,也是激励自己以后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思考得更加深入。首先是第一堂课多了3-4分钟时间,其实在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更加灵活的处理,例如让学生看完视频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或者授课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等。第二堂课活动很丰富多彩,但也可能影响到时间的把握问题,个人觉得可以适当地把前两个学生活动合并一下,也让学生能更投入地参与到解决任务的过程中。

以上就是我个人听完课后的一点个人拙见,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海涵,再次感谢两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两堂这么精彩的课堂。谢谢!

贺俊

这两节公开课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视模型构建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第一节课:彭老师精心设计了渐进式“问题串”,一步步引导学生构建了多个数学模型。比如,对处于理想状态且达到遗传平衡状态的种群,构建遗传平衡公式:(p+q)2=p2+q2+2pq。还比如,利用excel软件构建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曲线图。第二节课:陈老师呈现了大量与协同进化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比如,引导学生画出“传粉者”、“兰科植物”、“兰花种子”、“乔木”、“真菌”这些概念的关系图谱。总之,彭老师和陈老师的课都突出了建模思维。

田静乐

两位老师分别上了一堂非常优质的课,对我启发很大:

彭宇老师的课有很多印象深刻的地方,一是情境贯穿,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实践实现了情境贯穿;二是重难点突出,合作探究中的“遗传平衡的适用条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高三很多学生目前都还搞不清的;三是方法得当,既运用了数学模型又结合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了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一堂教学推进有梯度,学习结果有效度的好课,一点我个人想法就是本节课还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我们要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呢?其实本节课是有难点的,我们可以设置更加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陈宇星老师的课给我最直观的印象一是师生关系很融洽,我在下面不断感慨这不愧是我师大附中的学生啊!二是选题很大胆,因为现在高考的趋势是要求我们不断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但是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这个章节一是内容不饱满,二是难度不大且逻辑主线不强,所以我想如果我上公开课的话我肯定不敢选,但是宇星今天,以兰花的传粉为情境导入—以观察探究突破了重难点从而构建协同进化的概念,既通过具体的情境构建了协同进化的概念,又锻炼了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也解决了我的疑惑,同时下面的同学们关于超纲的讨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以现在的新高考我们肯定是需要拓展,但是拓展到什么深度合适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的一个命题。



图片



生物教研组组长杨群英老师作为大师姐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见习过程中生科院同学们的表现,为未来的准教师应聘工作,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提供了指导。她认为附中教师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与生科院师生们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相融合是实现附中和师大合作共赢该坚持的方向,走进附中原生态的生物课堂,并参与深入交流,是生科院和附中生物组为生物科学专业同学用心创设的学习情境,也是促进附中生物组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重视基于学生疑惑的“自主合作探究”,重视对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图片



梁小星老师在发言中,感谢附中给生科院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对两位老师的课做出高度评价,以这两位新进教师的成长为范,鼓励现场的同学们以之为榜样,在后续个人发展进程中,认真努力,在专业上不断成长。



图片

本次研讨活动既是着力“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深化“三导四学”教学实践的窗口,也是附中与师大合作进行师范生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显示器,师大附中不仅是“课改先锋”和“金牌摇篮”,在教师培养层面也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社会担当,不止促学生“成民族复兴之大器”,也与湖南师大合作,助力省内教师专业成长持续发力。







E

N

D

文字:易任远、李慧、贺俊 、田静乐、彭宇、陈宇星

图片:杨群英、张虓峰、陈小龙、刘珂 

编辑:刘珂

初审:杨群英、周娈

二审:黄宇鸿、黄俊

三审:苏建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附中生物教研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