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优秀校友杨峰:让航天触手可及 为时代创造价值
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峰,2016年成立了天仪研究院。这是一家专注于商业化SAR遥感卫星数据及星座服务的民营航天企业,成立仅六年的时间,已完成14次太空任务,发射了25颗小卫星。

2016年11月10日上午7时42分,潇湘一号搭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公司成立之初放飞的第一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杨峰紧张地站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指挥大厅里,度过了而立之年以来最为漫长的19秒钟。

为了控制整体成本,杨峰决定用自主研发的星箭分离机构代替海外高价采购。“分离器”的可靠性直接决定着卫星发射的成败,经过几百次的“抛星测试”后,天仪工程师终于把星箭分离机构的成本硬生生给降了下来。杨峰认为,成本是阻碍商业航天发展的最大难题,如果未来每个环节的成本价都由配套提供商说了算,那么降低卫星研发成本的想法将无从下手。
2020年12月22日,天仪研究院研制的“海丝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入轨1周内就成功获得首批遥感图像,实现了我国首个商业SAR卫星的高质量成像。今年2月27日,由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国产商业SAR卫星批产组网和在轨商业化运营。

“光学遥感卫星需要靠太阳光在相机上成像,相当于给人拍照片,SAR卫星相当于给人拍X光片,没有可见光也可以拍摄,有很强的穿透力,不受天气影响,能够全天时、全天候捕捉地球信息,在灾害监测、环境监测、海洋监测、资源勘查、农作物估产、测绘等方面的应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杨峰用生动的比喻科普SAR遥感卫星。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逐渐从传统的服务国防、探索太空,向服务公众、推动经济增长延伸,杨峰抓住了这一机遇,成为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之一。小时候的杨峰认为爱迪生做的事情非常酷炫,如今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普世价值,让人们用卫星像用电一样便宜、便捷。“个人的价值要体现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上,我们既是时代价值的见证者,也要做参与者。”杨峰坚信,通过一步一步地试错、一步一步地突破,星河辽阔,无尽苍穹,终将成为每个普通人都触手可及的事情。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一审:焦畅, 二审:谭伟, 终审:陈迪勋)
校友简介:

杨峰(1982— ),湖南娄底人。我校99届高9601班毕业。现任天仪研究院董事长。天仪研究院是中国首批商业航天公司,在轨卫星数量在国内排第一,2016年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潇湘一号”。2017年,成功发射国际合作卫星“陈家镛一号”,这是我国首颗微重力化工实验卫星。2018年,成功小批量研发10颗卫星,标志着天仪研究院的太空任务走向标准化,系列化的长期发展道路。2019年继续批量研发,截至目前,已带领天仪成功完成10次太空任务,至此已成功发射18颗卫星。在国内民营企业发射卫星数量排名第一,并为包括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等在内的十几家科研院所、大学和商业企业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商业化微小卫星星座整体解决方案。入选《财富》(中文版)“2020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