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恩师:我人生的催化剂
1999年,我离开家乡常宁,第一次来到大城市长沙,进入湖南师大附中求学。我的入学成绩并不好,在两个理科实验班共80人里排名倒数,懵懂和消息闭塞的我入学前甚至不知道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更没料到自己会参加,等开学以后才发现上了“贼船”,进了“狼窝”。好在年轻的班主任苏老师用他的亲切随和稍微缓解了我起初的紧张和局促,而在之后的化学组奥赛选拔过程中,苏老师也并没有因为我的基础不好而否定我,他接纳我、帮助我,让我有幸搭上末班车,并从此与化学结缘,成为我一生的目标和追求。知遇之恩,莫过于斯。
催化往往就发生在某些特定的瞬间。摄影里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做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恰好有一个瞬间,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苏老师特别善于把握学生成长的“决定性瞬间”,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波动和变化,然后不动声色地加以引导和化解。竞赛班的学习非常辛苦,有位外地同学有段时间不太顺利,心烦意乱之下私自回老家休息调整去了,苏老师本着爱护的态度没有对他施以压力,而是耐心地和他私下交流,予以开导,最终让这位同学解开心结回到学校学习。这件事情直到我们毕业多年,同学聚会酒酣耳热之际,苏老师才当着那位同学的面向我们透露。2001年,化学竞赛全国初试前我压力很大,有些失眠和焦虑,苏老师知道后说:睡不着说明你身体并不累,不要刻意去想要睡着,更不用担心第二天考试会精力不济。听了他的话以后,我没有了“一定要赶紧睡着”的心理暗示和焦虑,反而睡得非常踏实,并且在第二天的考试中超常发挥。后来我才知道苏老师专门研读并且精通教育心理学,我受他影响在大学期间也一度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
老师的催化作用往往还直接体现在关心爱护他的学生。我还记得有次中秋节国庆节假期,长沙的同学都回家过节了,校园里只有零星的来自外地的几个住校生。苏老师特意安排我们几个外地学生去他的公寓洗澡,和他的家人一起过中秋节,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苏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关心直到我毕业以后还一直保持着。四年前,我父亲患重病,需要到长沙做手术,而我远在美国不能及时回来,急得方寸大乱,万般无奈中想起了苏老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去了求助电话。苏老师非常热心,一边安慰我不用着急,一边用最快的速度联系了医院的专家大夫,让我父亲得以顺利住院,手术也非常成功。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苏老师在我父亲手术前和手术后都专程去医院看望,我家人非常感激,我知道以后更是感动得无以复加,不知如何报答。
苏老师虚心好学、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上高中的时候见到他总是在学习,不仅研究化学,还经常阅读与教育相关的期刊和杂志,他常感慨自己“需要时刻充电”。苏老师很有前瞻性,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还远远没有普及的1999-2002期间,他就在我们的学习中试验这些新鲜事物,后来我有次经过长沙特意去拜访苏老师,得知他当时在学校的某个部门任职,力推数字化管理和教学,不由得默默地在心里为附中领导们的知人善用点赞。大学里我有一个业余爱好是摄影,这也离不开苏老师的启蒙:我的第一台相机是苏老师帮我挑的;我的第一个关于摄影的常识是按黄金比例构图,也是苏老师教我的。我毕业后与苏老师时有邮件联系,当得知他承担了更多行政管理任务仍未放松学习,还成功获得了教育硕士学位,心里感到由衷佩服。
时光荏苒,转眼我离开附中已有13年之久,很多事情仿佛就在昨天,而不知不觉中我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和苏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化学老师。回望来路,我不由得更加感叹人生际遇的奇妙,感谢成长过程中身边不离不弃的人们,尤其是给予我无数帮助和指导的“催化剂”们。从小学启蒙到博士毕业,我经历了长达21年的求学之路,一再深刻体会到老师的伟大和这个事业的特殊意义。没有苏老师和所有其他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就没有我的今天。基于此,我很早就把自己的理想职业设计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化学科研和教学,而今我有幸如愿以偿。
我只是苏建祥老师催化过的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正所谓大恩不言谢,我相信我对苏老师最好的报答就是以他为榜样,做好我自己学生的人生催化剂。恰逢附中110周年校庆,特写此文表达对苏老师和母校的感激,同时也向母校汇报自己成为大学教师一年来的些许感悟。
衷心祝愿苏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祝贺母校110周年华诞!祝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