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长沙晚报】探索机器人奥秘,解锁智能化密码|“校友回湘·杰出校友面对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人物名片
方勇纯,湖南师大附中1992届高153班学生,现任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欠驱动系统、仿生机器人、智能博弈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获得国家(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并率领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人物素描
他的名字总是与“欠驱动机器人”“智能吊车系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词紧密相连。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方勇纯不仅以科研成果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更以教育情怀贯通“中学-大学”人才培养链条,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教”融合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戴着一副窄框眼镜、儒雅斯文,是方勇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见面伊始,他小心地将一本记载有班级情况的《飞翔》书籍展示给我们:“这是当年高中毕业时我们班同学做的一本毕业回忆录。”30多年过去了,纸张有些泛黄,但保存得很好。字体隽秀,有老师学生的照片、手写的毕业赠言,一页页地翻开,仿佛看到这群理科实验班学子们的青春时光。方勇纯教授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的专家,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在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惊艳全场的仿生机械蛇形机器人,与这本手作毕业回忆录风格大相径庭,一个充满科技感、一个充满原生态,形成了可爱的反差萌。
附中教我的第一堂课是“挫折教育”
方勇纯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普通家庭。1989年夏天,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师大附中理科实验班。没想到,刚来到学校,就受到降维打击:“我在初中成绩还是蛮好的,基本是年级第一,没想到刚来实验班,同学们一个比一个厉害,我一下就蒙了。”这种落差,让方勇纯像泄了气的皮球。“班主任袁家明老师跟我说,有人排前,就一定有人排后,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听了老师的话,方勇纯开始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并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比特长比不上竞赛成绩突出的同学,但优势就是各科成绩都比较均衡。找准定位后,他不再把目光盯着别人,而更多地专注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到后来,我的平时成绩一般都在班上前几名,虽然没有任何竞赛成绩,也被保送到了浙大。”方勇纯感叹,来附中后上的第一课就是“挫折教育”,这也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再遇到困难,也有了面对的勇气。
对于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学习从来不是老师操心的,反而是他们的全面发展让老师们格外关注。“一到下课,老师就会把我们赶出教室,不准我们看书,要我们到操场去打球、运动。”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理科实验班的学子们也一点不输,方勇纯还记得有一年班级夺得了乒乓球年级第一。在附中养成的运动锻炼习惯,让他至今受益。“而课间时刻,班上同学一起唱歌的场景,至今也是同学会上津津乐道的话题。”方勇纯说。
瞄准国家需求研发机器人
瞄准国家需求、聚焦产业“痛点”问题,是方勇纯教授团队研发的宗旨。“我从1999年开始研究欠驱动机器人,主要研究‘桥式吊车’‘旋转式吊车’以及‘船用吊车’这几类机器人。”方勇纯介绍,“所谓‘欠驱动’,就是用相对少的‘电机’控制更多的‘元件’,让机器人更加节能、可靠。”在这个领域,方勇纯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研发出32吨级全自动吊车系统,大幅提升了定位精度和运送效率,并通过故障预测和紧急制动等功能降低了操作事故率,这项技术可应用于智能制造、海洋设备投放等领域。
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不但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也可为社会项目赋能。由方勇纯团队研发的仿生机械蛇形机器人在2024年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惊艳亮相,这种“机器蛇”通过强化学习等算法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运动,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进行身体结构的自我变化,在狭小闭塞和恶劣环境中具备显著优势,能在管道检测与维护、灾难救援、地质勘探、星球探测等领域发挥作用。
此外,他与株洲天桥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有色金属浇铸过程的机器人作业系统”,将智能技术融入传统工业,推动产业升级。
凭借这些突破,方勇纯斩获陈翰馥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殊荣,并入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智库专家,成为国内智能控制领域的中青年领军人物。
探索贯通“中学-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链
人工智能时代,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我们要注重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其实,基础教育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可能更为重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和中学的贯通培养方面,方勇纯正在进行积极尝试。
2024年7月,他作为校友,积极促成母校师大附中与南开大学共建全国首批中学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共同推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双方约定,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向师大附中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按计划完成相应课程并且成绩合格的学生,若进入南开大学深造,将可以申请进行学分认定。与此同时,南开大学还将支持师大附中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建设,包括提供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建议,派专家学者对附中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等,使创新实验室更好地满足附中师生创新实验、竞赛实验等要求。此外,南开大学还将派出专家学者为附中学子进行科普和前沿讲座,邀请附中师生前往南开大学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学习和参加相关活动等。
“我们不仅要培养‘AI工匠’,更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科技领军者。”方勇纯希望,通过中学与大学的协同创新,让更多青少年在探索人工智能奥秘的过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对话校友
长沙晚报:在您看来,挫折教育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在哪里?
方勇纯:现在的学生在挫折教育方面是相对匮乏的,当我成为南开大学副校长之后,更加感触深刻,许多优秀的学生成长于顺境,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挫折教育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学会正视挫折,让心态更健康。从长远看,挫折教育能让学生明白逆境是成长的一部分。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时,能从中调整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业发展,更能让他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以从容积极的心态应对好各种挑战。
长沙晚报:很多人都担心人工智能会与人类“抢饭碗”,您怎么看?
方勇纯:首先,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就如工业革命一样,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它。其次,我们也在追求人工智能的“可控”,在立法可控范围内,在人类规范的框架内赋能我们的方方面面。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但是距离能取代人类还非常遥远,我们的目标是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让人类从一些枯燥乏味、重复机械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做更有创造性的事情。
长沙晚报: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方勇纯: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发挥我们人类的优势,更多地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这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智能时代,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可谓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需要赶紧调整适应,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要把科普教育、创造性教育往前移,做好“大中小”贯通教育,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尽早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原文链接:https://www.icswb.com/default.php?mod=newspaper_article&a=detail&newspaper_article_id=1821166&newspaper_version=v3